子女長大後為什麼不心疼你,從你對他做這件事開始,就錯了
去年寒冬深夜,鄰居李阿姨突發急性闌尾炎,痛得直冒冷汗。
她強忍劇痛,自己摸索著手機叫了叫車,獨自一人踉蹌著下樓去醫院。
隔天清晨,兒子發現母親不在家,急忙趕到醫院,看見剛做完手術的李阿姨虛弱地躺在病床上,既心疼又埋怨:“媽,你怎麼不叫醒我?”
李阿姨勉強擠出一絲微笑:“看你加班到那麼晚,媽不想打擾你休息。”
這番話,道出了多少中國父母的心聲?
我們總是習慣把孩子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把自己的痛苦深埋在心底。
殊不知,正是在這次次「不想打擾」、一次次「我能扛住」中,我們正在親手切斷子女學習關心他人的通路,也在無形中培養出不懂得心疼人的孩子。
來源:視覺中國
那個不會心疼人的孩子,是你一手養成的
我的好友小敏是家中的獨生女,今年三月,她的母親需要做一個子宮肌瘤切除手術。
令人詬異的是,小敏竟然在母親手術當天飛往海南度假。
親戚們在家族群裡紛紛指責她不孝,她卻理直氣壯地回應:“是我媽非要讓我去的,她說這只是個小手術,讓我別耽誤工作。”
後來我才知道真相:從小到大,無論母親身體多麼不適,面對小敏時永遠都是一句「媽媽沒事」。
發燒到38.5攝氏度,她說“只是小感冒”;腰椎間盤突出疼得直不起腰,她說“老毛病了”;就連這次手術前,還再三叮囑女兒:“就是個微創手術,你用不著操心,好好工作最重要。”
當父母習慣了永遠當子女的“超人”,孩子就真的以為你刀槍不入、永不疲憊。
這種過度保護,最終造就的是對父母痛苦視而不見的子女。
那些被誤解的愛,從何時開始錯了?
我永遠記得童年時的一個場景。
每次吃雞肉,外婆總是把最肥美的雞腿夾到我碗裡,說自己「牙口不好,啃不動」。
直到某個週末的下午,我提前從補習班回家,無意中看見外婆在廚房裡,正津津有味地啃著我早餐時吃剩的半個雞腿。
那一刻,年幼的我彷彿明白了什麼,卻又說不出其中緣由。
如今回想,那何止是半個雞腿,那是一位長輩深沉卻略顯笨拙的愛 。
這種無私的奉獻固然可貴,卻在不知不覺中向孩子傳遞著錯誤的訊息:你的需要永遠比我的重要,你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一切付出而不必回報。
從你替他扛起所有風雨的那一刻起,從你隱藏所有脆弱的那一刻起,從你永遠說著「我不需要」的那一刻起,教育的偏差就已經悄然發生。
我們以為這是愛,卻不知這其實是一種剝奪──剝奪了孩子學習感恩、學會負責的機會。
來源:視覺中國
愛的短路:當付出成為習慣
心理學中有一個引人深思的概念—「情感短路」。
就像電路中的短路會導致電流無法正常流通一樣,當父母過度付出、事事包辦時,孩子回報情感的那根「線路」就會慢慢退化、萎縮,最終喪失功能。
孩子並非生來就冷漠無情,而是在我們一次次的「不需要」「怕麻煩」中,逐漸喪失了愛人的能力。
這就像你總不讓年幼的孩子幫忙端碗,他長大後自然就不會主動收拾餐桌;你總是把自己的需求藏在心底,他成年後就真的以為你無欲無求。
我認識一位單親媽媽,她含辛茹苦把兒子培養成名校博士。
兒子結婚時,她在飯店辦了風風光光的婚禮,自己卻住在老舊的單位房裡。
直到有一天她跌倒骨折,兒子卻因為「工作太忙」只回來看了一眼就匆匆離去。
望著兒子遠去的背影,她終於老淚縱橫:“我到底哪裡做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