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最封神的一句話,幾乎能解決你所有的問題
在節奏快、壓力大、精神容易緊繃的當下,我們極易陷入焦慮敏感、煩躁易怒的不良狀態。
「鬆弛感」 也因此成為許多人的嚮往,有人將鬆弛感分為三層境界:
第一層為強迫式鬆弛 ,顧名思義,就是強迫自己休息,這種效果甚微;
第二層為沉浸式鬆弛 ,需依賴外在環境營造,效果雖顯卻難以持久;
第三層為內在喜悅式鬆弛 ,它不需要說走就走的旅行,也不用昂貴的療癒課程,不依附外在條件,能如影隨形般融入日常。
如何抵達這最高境界的鬆弛呢?
千年經典《金剛經》早已點破關鍵:“還至本處,放下執著。”
這八個字的方便法門,無需複雜的參悟過程,就能讓我們在奔忙不停的日常裡,找回專注當下的自在、不與他人比較的坦蕩,以及由內而生的滿足與歡喜。
來源:視覺中國
修當下心,放下對「得不到」的執著。
《金剛經》開頭描繪了佛陀的日常:
清晨入城,托缽化緣,走街串巷時不惦記下一戶的布施厚薄;
化緣畢“還至本處”,整理衣缽,洗淨雙足,待信眾聚集,從容講經,不因盤算內容是否受歡迎而動搖心神。
這般勞碌奔波,看似與常人無異,但佛陀的智慧在於:
化緣時全心化緣,講經時專注講經。所以行程雖滿,內心卻充盈著單純的喜悅。
學者費勇在他的著作《金剛經修心課:不焦慮的活法》中總結:
「還至本處,敷座而坐」正是紅塵中辛苦奔走的眾生,擺脫焦慮的「頂門針」。
因為煩惱的根源,常在於抗拒日常的瑣碎,所以總是將目光投向遙不可及的將來。
而「還至本處」的真諦:就是從不等“條件成熟”,就在此時此地,做心之所向的事,此時此地,感知當下的美好。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話題“在工資不高的情況下,如何把生活過得有品質”,一位北漂網友的回答獲得了高贊:
收入不高,最大的嗜好就是寫字,用不同的筆法在扇面上寫,在不同材質的紙張上寫;
除了寫字,就是找一些更有意思的東西去學習,閒暇時美化身邊的一切,例如翻新舊木桌、用書法裝飾斑駁牆面、拍極富生活氣息的照片等…
不遺憾物質的匱乏,不擔心遠大的前程,在一筆一畫中,把日子過成了身邊人認可的「高品質範本」。
還有一位網友展示了妻子的十字繡作品,妻子是全職主婦,閒暇時愛好繡花,大一些的作品成本在1000元左右,有時會繡上一整年的時間。
雖然網友一人賺錢有些辛苦,但只要回到乾淨整齊的家中,看到妻子專心刺繡的場景,所有的疲勞也就消散了。
這正是「修當下心」的模樣:
不把“品質生活” 定義為“有錢後才能擁有”,而是在現有條件裡找到能沉浸的小事。
心理學裡的「心流狀態」說的就是這種感覺:
當注意力完全投入當下的活動,時間會變得模糊,焦慮會自然消散。
此刻的字,此刻的作品,此刻的專注,不厭棄這些平凡的當下,便是焦慮最好的解藥。
來源:視覺中國
修寬廣心,放下對「比我好」的執著。
佛陀剛坐定,弟子須菩提便問:修行時思緒紛飛,放不下榮辱得失,該如何是好?
佛陀說,你可以這樣「降服其心」:
不執著於外在表象,不定義高低貴賤,不起任何分別心,自然能遠離患得患失的困擾。
須菩提啊,菩薩沒有人相、我相、眾生相,一切生命都一視同仁地度脫。
到這裡,佛陀又提供了一個放下執著的方法:修寬廣心。
菩薩把心修得很寬很廣,所以才不生煩惱。
這就像是天體生物學家格雷厄姆提出的「泛生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