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低自己,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開始

放低自己,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開始
value101 2021-08-04 檢舉

在電視劇《覺醒年代》中,蔡元培為了請陳獨秀三顧茅廬,希望他能來北大任教。

第一次拜訪時,陳獨秀婉拒了他。

蔡元培好像早有預料,耐心地說:

“你不要急於推辭,事出突然,可和親友再議,我求賢心切,想一心一意請你,想和你一起為中國,為中國教育做點事。”

第二次拜訪時,陳獨秀因前一天與錢玄同、劉半農喝了不少酒,很晚才回到旅館,第二天遲遲沒起床。

蔡元培見門窗緊閉,就默默坐在陳獨秀房門外等待,儘管當時天上正飄著大雪,天氣極寒,但他沒有任何抱怨。

作為北大校長,蔡元培絲毫沒有架子,他的這份堅持,最終打動了陳獨秀。

第三次他打著傘,再次冒雪前來時,發現陳獨秀一早就把門簾打開,暖爐燒好,茶煮好,坐在椅子上等他來。

放低自己,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開始

 

倆人一個在門外,一個在屋內,默契地相視一笑,這一笑勝過千言萬語。

在真正的歷史中,蔡元培不止三次前來拜訪陳獨秀。

除了陳獨秀,蔡元培請“木匠”齊白石入北大講學一事,也曾一度傳為佳話。

在當時,齊白石尚不是名滿天下的國畫大師,很多畫界人士都知道齊白石曾經乾過木匠,對他不屑一顧。

但蔡元培看中他的才華,破格邀請他來北大講學。

正是蔡元培這種三顧茅廬、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精神,吸引了大批學界名流,一時間北大人才濟濟。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發現,無論一個人多麼優秀,若是端著架子,便會引來別人的反感。

唯有放下身段,把自己看輕些,把別人看重些,才會贏得別人的認同和尊重。

古人云,水因善下終歸海,山不爭高自成峰。

放下身段,不僅一種智慧,更是一種能力。

03

放低姿態,越走越寬

在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裡,有一尊“跪射俑”,被稱為鎮館之寶。

它是唯一一個保存完整,無需修復的兵馬俑,衣紋髮絲清晰可見。

歷經兩千年的歲月風霜,為何還能保存得如此完整?

得益於它的低姿態。

兵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結構,遇到棚頂坍塌時,最先受到衝擊的會是高姿態的陶俑。

其次,跪射俑作蹲跪狀,重心在身體下方,穩定性比立姿俑好多了。

放低自己,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開始

 

回到現實生活中,我們做人其實也和這跪射俑一樣。

只有放低姿態,才能拔高生命的層次。

東漢初年“雲台二十八將”之一馮異,協助劉秀建立了東漢政權。

雖然身居要職,名聲顯赫,但他在路上遇到其他將領時,不管對方職位高低,戰功如何,都會吩咐手下把自己的馬車駛開避讓,待他人走遠時再上路。

劉秀帶領眾將領打仗,每結束一場戰鬥,將士們都喜歡聚在一起,炫耀近來殺敵是怎樣的威猛。

每當這時候,馮異就會獨自躲到大樹下,靜靜思考著這場戰鬥中的得失。

正因如此,劉秀對馮異非常信任。

即使有人上書,稱馮異權勢過重,劉秀也毫不在意。

甚至還安慰他:“將軍之於國家,義為君臣,恩我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懼意?”

古往今來,很多身居高位的人,都免不了在如日中天之時慘遭禍患。

馮異能夠穩步上升,長保富貴,是因為他懂得收斂鋒芒,放低自己。

汪國真曾說:“格局越大的人,往往把自己的姿態放得越低。”

姿態越低,越能顯示一個人胸懷和氣度。

有人曾問蘇格拉底:“天與地之間的高度到底是多少?”

他說:“三尺。”

那人覺得不可能:“人都有四五尺高呀。”

蘇格拉底笑著說:“所以,身高三尺以上的人要能夠長久立足於天地之間,就要學會低頭啊!”

所謂地低成海,人低成王。

地不畏其低,方能聚水成海;人不畏其低,方能孚眾成王。

放低自己,世間的力量才會向你匯聚。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