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厲害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喜歡“主動吃苦”

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一個人,如果總是沉溺於安樂之中,不思進取,那麼,他的寶劍就會生鏽。敵人到來的時候,他是難以戰勝敵人的;
反之,如果一個人能夠“居安思危”,不斷磨煉自己的劍術,那麼,即使敵人到來,他也能夠坦然應對。
弱者被動吃苦
人的本性,就是趨利避害的。
弱者總是容易被眼前的安逸、舒適所束縛,從而看不到以後的痛苦。
或者說,他們即使能夠看到今後的痛苦,他們也不願意“未雨綢繆”,犧牲當下的快樂,來解決未來的難題。
他們往往難以抵擋住當前的誘惑,一味沉溺於享樂,結果錯失了改變未來的時機;
他們對自己過分仁慈,不忍心“為難”自己,於是到最後,為難他們的機會,留給了別人。
弱者雖不願意主動吃苦,可是人生的苦,是守恆的。
如果不主動去吃當下的苦,那麼,在將來,就會被動吃未來的苦。
一個人,一旦被動吃苦,那麼這份苦,往往是會加“利息”的。
如果當初主動吃苦,可能會吃一分的苦;
可是如果變成了被動吃苦,施加痛苦的,就成了別人、或者規則,原本一分的苦,可能就會變成十分的苦,而且難以躲避,甚至難以承受。
比如:如果一個人不願吃上學讀書的苦,看似一時舒服了。可是,將來,生活的挑戰,將會襲來,此時避無可避,唯有迎戰。
如果當初吃過讀書的苦,那麼,自身將有實力贏得這場戰鬥;
可是,沒有吃過讀書的苦,沒有積攢下相應的實力,則很容易戰敗。戰敗了,則只能忍受生活的蹂躪。
比如:一個士兵如果不願意主動吃訓練的苦,那麼,上了戰場,很可能就會付出生命的代價。
主動吃苦,讓自己變得強大,才能有主宰自己人生的實力;
被動吃苦,則會處於“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境地,任人宰割。
弱者對自己的“仁慈”,終究會變成對自己的“殘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