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需要許多土地嗎》:執著於物質的人生,永遠找不到幸福

《一個人需要許多土地嗎》:執著於物質的人生,永遠找不到幸福
value101 2023-06-13 檢舉

 

在世界文學史上,托爾斯泰是一座豐碑。

他出生貴族,是數千畝領地的領主,一輩子都不必為生存擔憂,卻在文學上開拓了一片遼闊的精神家園。

大學上了一年,托爾斯泰就退學了,因為他討厭那充滿規矩的科班教育,退學回家後,就在自己的土地上實施農奴改革。

失敗後開始寫作,很快就名滿天下,成了著名的作家。

等到《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發表後,托爾斯泰已經成了文學史的高峰。

此時的他,是享譽世界的作家,又坐擁無數財產,可謂名利雙收。

然而,他卻覺得,一個人,不管你擁有再多財產,擁有再大的名聲,在死亡面前,其實都沒有意義,因為你需要的,畢竟只有那麼一點點。

他放棄了生活的享受,去土地上勞動,獲取自己生活的需要,他才漸漸找到內心的平靜。

在他的小說《一個人需要許多土地嗎》裡,他告訴我們,好的生活,與物質並沒有太多的關係。

 

01

《小王子》裡有一個關於成年人的觀點,很適合現代人。

成年人熱愛數字,他們看一個人,或者一件物品,最在意的就是這個人工作掙多少錢,年薪多少,這個物品價值多少萬,能勝過多少人。

我們很多人,也是這樣用數字來衡量我們的生活是不是美好,衡量我們的人生是不是成功,卻忘了,生活好不好,不用任何數字,我們的感受自會告訴我們。

哈佛大學克萊頓·克里斯坦森教授在一次演講中,講到好與不好時,他說:

我們總是在找方法去「計算」我們的成就。

 

我們將計算得出的數字拿來與前一年比較,如果數字看起來比較漂亮,我們會說:我們今年做得比較好。

我們就是這樣來計算成功與否的,存款多少,不動產多少,人的一生,彷彿就和這些東西劃了等號。

然而,當一個人走完他不長不短的一生時,他生前所努力追求的東西,什麼也帶不走。

克里斯坦森教授接著談了什麼才是人真正的價值:

當你被放置在這個世界的某個位置上以後,你是如何用上天給予你的天賦和才華,幫助別人成為更好的人的?

 

那些因為你的幫助而變得更好的人,包括你的家人,跟你共事過的伙伴,和那些素未平生而正好需要你幫助的人,他們才是你被這個世界記住的方式。

然而,大多數人所在意的,並不是這些,而是如何讓自己的財產變得更多,他們會在和別人的比較中看到自己的貧瘠,因而總是拼命抓取。

巴霍姆夫妻在鄉下,以種地為生,日子過得雖然不富裕,但也有其美好。

可是有一天,妻子在城裡生活的姐姐來看望她,姐姐嫁的是城裡的商人,生活大富大貴,她向妹妹炫耀自己的生活,房屋寬敞,衣服時髦,吃的是山珍海味,飲的是葡萄美酒,閒暇時乘馬車兜風,去劇院看戲。

妹妹一聽, 妒火中燒,但卻不想弱了氣勢,便極力貶低商人的生活,大力美化農民的生活。

和商人的生活比起來,農民儘管生活清苦,卻無憂無慮,不用擔心虧本。

姐姐不認同,她覺得當農民一輩子同豬牛打交道,整天累死累活的,一點都不好。

妹妹說,我們幹的就是這樣的活,但日子踏踏實實,不求人,也不怕誰,不像在城裡,處處都有誘惑,賭錢、嫖妓,可能到頭來還是富貴一場空。

姐妹兩個閒聊,巴霍姆聽了妻子的話,也很贊同,他說:我們莊稼人從小種地,腦子從不胡思亂想,只有一樣煩惱,就是地不夠多。

魔鬼聽了巴霍姆的話,不懷好意地說,我會給你許多土地,我將用土地來製服你。

世間就是有些怪症,總以為要得到很多才能幸福,他們將自己的不幸歸結於自己不夠富裕,卻不知道那僅僅是因為自己內心過於貧瘠。

 

02

巴霍姆家附近住著一位太太,有一百二十畝土地。

冬天,巴霍姆聽說這位太太要賣地,一家客店的老闆打算買下來,但農民們聽後都很恐慌,擔心自己的利益受到損害。

因此,農民們就一起商量,寧願多花點錢,也要將地買下來,東家十畝,西家二十畝,巴霍姆也跟妻子商量買地,要不然其他人都買了,就他們沒買,日子就沒法過了。

他們砸鍋賣鐵,買了十五畝土地,他借來種子,播種在自己的地裡,莊稼長得極好,一年就還清了所有欠款。

他有了自己的土地,成了土地的主人,巴霍姆這樣過著日子,覺得要是鄰居不糟蹋他的莊稼和草地,那他真的就心滿意足了。

其實鄰居也沒有糟蹋他的地,只是牲口偶爾不聽話,自己闖進去,但巴霍姆覺得,自己的地,一點兒都不能糟蹋,為此,他和村里很多人都鬧僵了,他將他們告到法院,讓鄰居們都懷恨在心。

紀德說:

凡是你不善於給出的,就會反過來佔有你。

巴霍姆的地變多了,但他過得更不開心了。

隨後,巴霍姆聽說只要遷到新的地區,就能免費分到10畝地,巴霍姆心動了,他親自去考察,得知情況屬實,不僅能分到10畝地,還能自己花錢買地,每畝只要3盧布,想要多少都可以。

巴霍姆賣了地和房子,舉家遷了過去,他熱心招待村幹部和村里的長輩,弄到了各種證件,村里分給他50畝土地,都是肥沃的土地。

在這裡,牧場是公用的,牲口要多少養多少,不怕沒有飼料,巴霍姆的日子過得比原來更好,但定居之後,巴霍姆又覺得,自己的地還不夠,他就租了一塊地種麥子,收成年年都好。

他想,自己要是也買點地,辦個農莊,將地租給別人,那樣就好了。

我們總以為,只要自己再多賺點錢,日子就會更幸福。

然而,生活的需要有盡頭,但人的慾望無窮無盡。

要滿足生活需要是簡單的,但要滿足生活慾望是不可能的,除非我們學會知足。

 

03

為了能獲得更多土地,巴霍姆拼命努力,種更多地,賺更多錢。

就這樣過了三年,巴霍姆運氣不錯,年年風調雨順,莊稼喜獲豐收,他的錢也越存越多。

日子本可以一直這樣過下去,但巴霍姆不滿足。

所以,他還是要買地。

他到處打聽哪裡可以買地,他遇到一個破產的人,向他買了500畝地,地賣得很便宜,巴霍姆又討價還價,最後以1500盧布成交,一畝3盧布。

事情差不多就這樣辦成了,但巴霍姆又遇到一個商人,那人告訴他,有更好的選擇,那裡的地,更多,更肥沃,而且更便宜。

巴霍姆一聽,既然有這樣的好事,為何不去商人說的那裡,多買一些土地。

他帶著一名僱工,親自去買地,他買了禮品,走了七天,終於走到目的地,那是巴什基爾人的游牧場,成片成片的土地,一眼看不到盡頭,都那麼肥沃。

巴什基爾人看見巴霍姆,熱情地招待他。

巴霍姆說:“我們那里地少,而且種薄了,你們這里地多,而且肥沃,這樣好的地我還從來沒有見過呢。”

他表明自己的來意,說出自己的目的,買地。

巴霍姆問:價錢怎麼算?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