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家庭,若想子女變成“人上人”,父親需要克制三種行為
父愛如山,母愛如水。
父親恨不得自己撐起一片天,讓子女一輩子都無憂無慮。
批判主義作家果戈里卻說:“理智是最高的才能,但是如果不克制感情,它就不可能獲勝。”
愛有尺度,一旦變成溺愛,就是過猶不及。
子女的人生路,到底需要自己走,父親無法取代。
因而,若想子女變成“人上人”,父親需要克制以下幾種行為。
01
子女讀書時,父親無須「強加理想」。
在電視劇《少年派》中,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一個少年,決定仗劍走天涯,拿上劍,騎上馬,一意孤行。
突然旁邊冒出一個人,抱著少年,說:“我和你一起分享這段旅程。”
少年見有人保護自己,就丟掉了劍,把馬也放走了,一路上有說有笑。
過了一陣子,冒出來的人,其他工作,不得不離開。而少年發現,此刻的自己,沒有了劍,也沒有了馬,那個仗劍走天涯的夢,擱淺了。
原來,人生最慘的,不是莫名其妙地選一段歲月,而是有人驚艷過你的歲月,然後把你拋棄。
那個忽然冒出來的人,就是父親。他怕少年獨自走,還不走尋常路線,太可怕了。於是,他想盡辦法去阻擾,或是去保護,引導。但他真的需要工作,也會慢慢變老,所以又不得不離開。
少年的路,因為被保護,因此少了警惕,失去了自我保護的能力,越發走不通。
更可怕的是,少年要學什麼,發展什麼嗜好,都被父親安排妥帖了。少年要上什麼大學,也被父親左右了。
少年那些天馬行空的想法,被遏制了。因此怎麼也走不遠。
就像那個「傷仲永」的故事。父親看到兒子會寫詩,馬上想到要兒子寫詩賣錢,變成成功人士。父親終於讓神童一樣的兒子,變成一般人,長大後靠種田維生。
社會運動家費孝通說:“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來一次的機會。”
孩子讀書,父親控制了前進的路線。孩子怎麼也飛不高。
選擇數學方向,還是英語、美術、武術等方向,這是孩子的權利;父親不必糾正,不要過度擔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獨立是最大的勇氣。
02
子女擇業時,父親無須「好為人師」。
甘地夫人說:“教育是陶冶身心,培養健全的個性,以便能夠從容不迫地適應生活中的各種變化。這是從學校和課本知識中所得不到的。”
任何一個人,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是常識,但是很多父親卻要打破這樣的常識,把自己的經驗都給孩子,不讓孩子吃自己曾經吃過的苦。
畢竟,少走一段彎路,孩子就更順溜。
可惜的是,父親把所有的經驗都給了孩子,不只不管用,還讓孩子變得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