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老人家的忠告:不要跟「成家」的子女,住在同一屋簷下
01
父母跟子女的距離,只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疏遠。
小的時候,孩子沒有生存的能力,也沒啥自己的想法,就會選擇依賴父母。雙方的關係,不見得有多好,但也看不見得有多差。
孩子長大,到了社會打拼,有了賺錢、自力更生的能力,那他們就會自由選擇自己的人生,不再被父母束縛。關係,也就疏遠了。
難道說,到這裡,關係已經降到冰點了嗎?並非如此。
子女結婚,有了伴侶,生了小娃娃,也建構了自己的小家庭,那他們跟上了年紀的父母,就是兩個家庭(世界)的陌生人了。
父母所代表的,是他們的舊家庭;子女所代表的,是他們的新家庭。兩個家庭存在嚴重的隔閡,注定是無法融合在一起的。就算同在屋簷下,也做不到和諧,只會爭吵。
02
一對老夫妻的心聲:跟成家的子女住一起,對雙方而言,都是折磨。
鎮上的老楊一家,有自己的五層自建房,所以他們沒有在外邊置辦房子,都是一家子住在一起。倆兒子結婚後,也都是如此。
一樓是一起吃飯的大廳,老楊夫妻倆住二樓,大兒子一家四口住三樓,二兒子一家三口住四樓,五樓則是晾衣服的大陽台。
老楊以為,自己這樣安排,絕對可以一家人其樂融融。可是,現實很殘酷。
大兒子夫妻倆生了二胎之後,由於生活壓力大,每天都雞飛狗跳,吵個不停,老楊去勸架,被媳婦罵了回來「都怪你們沒本事,讓一家子窩在這裡」。
二兒子對於大哥,也都是各種抱怨,說他特別自私,一家四口就把五樓的陽台都佔了,讓別人怎麼晾曬衣服?
對於老楊夫妻倆,兩個兒子都抱怨,老人家的生活習慣,跟他們的生活習慣不太一樣,代溝特別嚴重,無法溝通。
老楊很無奈,不是說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就其樂融融嗎,為什麼還是矛盾不斷呢?
03
老楊一家,就是廣大農村家庭 的縮影, 兩三代人窩在一個房子裡邊,整天爭吵。
都是一家人,為什麼會爭吵呢?有四個原因。
首先,成家後的孩子,有了伴侶和下一代,重心就會轉移到他們身上。 對於上了年紀的父母,都不會關心,就別說包容了。
其次,兒子的另一半,跟公婆,並沒有任何的親緣關係,大家都只是陌生人 ,一定會互相嫌棄,你看我不順眼,我也看你不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