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爸爸窮爸爸》:未經思考的努力,才是我們貧窮的根源

美國富豪羅伯特·清崎,堪稱商界傳奇。
他不是富家子弟,沒有千萬家產,沒有中過彩票,也不曾一夜致富。
但他40多歲就能身價過億,用他自己的話說,全因悟透了金錢的秘密。
他發現,許多人忙碌一生,卻仍像拉磨的驢,在貧窮中打轉。
原因就在於,這些人始終沒明白,金錢青睞的,從來都是用頭腦工作的人。
清崎將自己的致富秘訣,寫成了一本名為《富爸爸窮爸爸》的暢銷書。
在書裡,他一針見血地指出:
我們最重要的資產,就是我們的頭腦。只有思考後的行動,才能創造財富;不經思考的努力,只會延續人們的貧窮。
為什麼有人數十年如一日工作,到最後還是一貧如洗?
因為,缺乏智慧的行動只是徒勞,沒有思考的努力,永遠創造不了價值。
1
有多少人
正在努力地成為“窮人”
在書裡,清崎有兩位爸爸。
其中,「窮爸爸」是自己的生父,大學教授,兢兢業業做了一輩子,卻在晚年遭遇失業,債台高築。
而“富爸爸”,是自己好友麥克的父親,一位非常成功的大商人,也是清崎致富路上的領路人。
兩位爸爸,都能吃苦,肯出力,但人生的結局,卻是天壤之別。
清崎不只一次思考,到底是什麼導致了這種差異。
在他眼中,窮爸爸很敬業,平常不是去學校授課,就是待在書房寫論文。
他每天準時上下班,完全服從領導安排,對學生們也十分上心,也經常舉辦公益講座。
等貸款買了房子,他變得更加勤懇,專注於學術研究,熬夜撰寫報告,只為了多拿一點獎金。
但後來經濟危機來臨,學校開始裁員,窮爸爸卻不幸失業,因為學校裡像他這樣的老師太多了。
這下,清崎終於明白了:窮爸爸被淘汰,恰恰因為他幹得太多而想得太少。
除了本職工作,窮爸爸其他的一概不管。
既不研究經濟走勢,也不關注熱門新聞,更不會跨產業去學習。
最終,導致自己能力太過單一,扛不住任何風險變動。
其實,生活中,有太多「窮爸爸」這樣的人。
就像超話#窮忙人生# 裡的總結:
每天準時上班,分秒必爭地忙完一天,日復一日地做著同樣的工作。在這種無限循環中,自己活得疲憊不堪,日子卻毫無起色。
大家看起來一刻不得閒,可所做的全是機械式勞動,產生的價值微乎其微。
這種低效率勤奮,除了消耗體力,麻痺頭腦,根本不可能轉化為金錢。
清崎在書裡,還講過一個高中同學的故事。
這位同學打了三份工,每天只睡5小時,稱得上很勤奮的人。
但卻常年得不到提拔,只因他從事的都是極其簡單的體力勞動。
真相是如此紮心,沒有價值的付出,永遠換不來真金白銀。
畢竟,盲目努力,不過是一種肌肉的習慣性運動,本質上是在逃避更複雜的腦力消耗。
放棄思考,努力的結果,只能是讓我們活成了又忙又窮的可憐人。
2
致富路上
思考永遠比勤奮重要
北海道大學,做過一個著名的「懶螞蟻實驗」。
研究者觀察蟻群,發現大多數螞蟻忙著工作時,總有那麼幾隻懶螞蟻無所事事。
但一旦遭遇危險,反而是懶螞蟻能迅速反應,帶領蟻群突出重圍。
原來,懶螞蟻不是真的懶,而是把精力全部用在了偵查與思考上。
不只是自然界,人類社會的財富競賽中,只有會思考的人,才能贏到最後。
在書裡,清崎談起過童年的一件趣事。
9歲那年,為了賺零用錢,他叫著麥克,準備大幹一場。
他們不像其他孩子那樣去打工,反而想了個「鬼點子」。
他們收集了很多牙膏殼,加熱融化後,倒入硬幣模具,然後晾乾脫模。
沒錯,兩個小伙子竟膽大包天地自己「造錢」。
但就在他們造出第一批5美分硬幣時,卻被爸爸們發現了。
窮爸爸嚴厲地呵斥了他們,但富爸爸卻很高興,說:“雖然這種行為不可取,但難得的是,你們能在賺錢上動腦子。”
清崎記住了這句話,在之後的打拼中,始終不忘思考。
在石油公司當職員時,他會忙著偷閒研究石油業的股票走向;
在賣印表機的大企業做銷售時,他會鑽研人際交往的方法,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
自己開投資公司後,清崎更是各領域涉獵,研究市場趨勢,尋找投資機會。
他這輩子,與其說是靠投資發了家,不如說是用頭腦換來了錢。
在書裡,清崎不只一次,引用過富爸爸的一句名言:
“窮人為錢工作,富人讓錢為他們工作。”
而只有具備了思考力,人才能有駕馭金錢的能力。
對事物透徹的解析,對人心深度的了解,對規律和本質的把握,對趨勢的感知……恰恰是這些頭腦裡想出來的東西,蘊藏著發財的契機。
花一分鐘看透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楚的人,注定有貧富之別。
先開啟頭腦的大門,人才能打開財富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