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社交內耗,從4次放下開始

擺脫社交內耗,從4次放下開始
value101 2025-03-18 檢舉

《奇葩說》黃執中說過一句話:“人生的困擾,十之八九都出在人際關係。”

人的絕大多數煩惱、委屈、痛苦,都源自於社交。

與人交往,入戲太深,其心必苦。

一念執,則煩惱生。

想要擺脫社交內耗,擁有更舒適的關係和圈子,還需從這四次放下開始。

01

放下不切實際的期待

美國諮商師羅蘭‧米勒,在長達25年的人際關係研究中常被問到:

為什麼一段關係,越是在意,越是心寒?

他的回答很簡單:如果你希望對方做某件事、成為某個樣子,而他沒有,你就痛苦了。

期待,本來不會讓人痛苦,而期待帶來的落空感,才是最磨人的毒藥。

作家馮崙曾談起他人生中印象最深刻的兩次經驗。

他風生水起時,單位配了專車和司機給他。

司機特別體貼周到,每天準時接送,兩人也無話不談,儼然一對老友。

後來,他落魄了,照例打電話給司機。

哪知司機把他拉到半截,撂下一句:“就到這兒吧”,就把他趕下了車。

馮崙當場目瞪口呆,過了好久才緩過勁兒,搭了巴士回家。

第二件事,1989年,馮崙創業失敗,手頭拮据,連回家車票都買不起。

於是他向曾經資助過的好友求助。

他滿心期待地打去電話,結果對方一聽借錢,便支支吾吾各種理由,沒說幾句就掛了。

經歷這兩件事,馮崙非常失望難過,很長一段時間都鬱鬱寡歡。

他想不通,為什麼明明自己之前待他們不薄,為何卻換來這樣的結局?

直到經歷夠多才明白:

這世上,沒有誰對誰會有求必應,也沒有誰對誰是義不容辭。

總用自己的想法要求別人,是為難,也是妄想。

習慣性對他人抱持高期待,到頭來只會自我折磨、自我受傷。

永遠不要高估任何一段關係。

放下不切實際的期待,是對自己的善待,不對任何人抱持期待,交往才會自在。

 

02

放下曲意逢迎的想法

前陣子重溫了電視劇《女心理師》,看到來訪者莫宇的經歷,還是忍不住唏噓。

莫宇是公司出了名的「老好人」。

下了班,同事要他回公司發封郵件,他說「好」。

休息日,領導要他回來加個班,他說「沒事」。

原本約好的聚餐,同事們沒通知他就臨時改地址。

事後同事們才想起他沒來,面對同事們的疏遠,他只好找藉口:“是我自己有事耽誤了。”

就算自己受了委屈傷了心,他第二天還要照常給同事們帶各自喜愛的奶茶。

可一味地迎合,並沒有得到別人的感恩,反而讓他生活變得更糟。

同事們孤立他,領導者也不待他,他每天都活得鬱鬱寡歡。

但他又不願停止取悅他人,只能在一次次的付出與遷就中扭曲自己。

最後,實在受不了精神折磨的他,找到心理師,心理師分析了他的狀況,說他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

一味討好,不敢拒絕,勢必委屈自己,活得遭罪。

把他人看得太重,甚至不惜曲意逢迎來換取尊重,就是把痛苦留給自己。

歷史學者孫郡鍇說:人活著應該是為了充實自己,而不是為了迎合別人的旨意。

放下討好他人的心,允許自己做自己。

當你不斷向內求索、充實自我,煩惱會消散,欣賞你的人也會因你而來。

 

03

 

點擊下一頁,查看完整內容
下 一 頁

1 / 2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