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錯位,是一個家庭最大的不幸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認為,要解決人際關係的問題,首先要區分什麼是你的課題,什麼是我的課題。透過劃分責任,減少自己對他人課題的過度承擔,從而使我們在處理矛盾衝突時,能夠更理性,並最終建立起自己與他人的邊界。
——周小煩,《讀者》2025年第1期
家庭系統排列理論創辦人伯特海靈格說:
“所有家庭悲劇的源頭,在於家庭成員關係的錯位。”
幸福家庭都有它的共同之處,家人之間互相關愛,每位成員各盡其責,彼此和睦相處。
而關係錯置的家庭,不僅製造內耗、矛盾重重,還會讓親密無間的家人漸行漸遠。
一個家庭最大的不幸,不是疾病,不是貧窮,而是家庭關係錯置。
父母越位,惡化夫妻關係
朋友小楚最近家裡一團糟。
她懷孕的時候婆婆來照顧,她滿心歡喜地以為自己省心不少。
沒想到婆婆來了之後,不只插手她的生活,她和老公的關係也因此不斷惡化。
她每天吃水果喝牛奶,婆婆心疼錢叫她省著花;她餓了叫老公做夜宵,婆婆不高興兒子被她使喚,抹淚說兒子娶了媳婦忘了娘。
孩子出生後,選哪種奶粉、穿什麼衣服,甚至什麼時候喝奶睡覺,都得婆婆說了算。
有時候她想買什麼東西回來,都要經過婆婆同意。
在婆婆的影響下,老公對她的體貼、關心大幅下降,常常假借加班應酬的理由跟朋友玩到凌晨才回家。
她心裡憋屈抱怨幾句,老公就說她矯情,還說:“我媽又帶娃又做家務,多不容易,你別沒事找事。”
為此,兩人沒少吵架。
隨著婆婆對她生活的干涉越來越多,她忍無可忍,決定把婆婆送回老家,請保母帶孩子。
但老公說什麼都不肯,說外人信不過,還指責她對婆婆太挑剔,叫她知足。
結果兩人大吵了一架,互不理睬,夫妻過得就像兩個陌路人。
沒有邊界感的婆婆,不僅容易和媳婦成“冤家”,還可能成為夫妻矛盾的“催化劑”。
不要用「過來人」的身份,對子女的生活指手畫腳。
曾經聽過這樣一句話:
“許多家庭矛盾的根源之一,就是家庭中長輩的過度幹預。”
子女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父母應該接納和尊重,而不是用固有的認知去強行介入,惡化他們的夫妻關係。
父母有自己的生活經驗,子女應該理解和體諒,而不是用對抗的方式去拒絕否定,製造更多的家庭內耗。
彼此多一點換位思考,少一些自以為是的指點幹預,家才會蒸蒸日上、越過越好。
來源:視覺中國
丈夫缺位,放任矛盾蔓延
一次聚會中,和朋友聊到丈夫這個角色,她說:
“聰明的男人不是在婆媳關係中隱身,而是'誰也不幫,卻誰也都幫',平衡雙方關係,不讓矛盾蔓延。”
仔細想想,確實如此。
熱播劇《小巷人家》中黃玲是莊家的大媳婦,結婚後,她就一直不受婆婆待見。
黃玲和丈夫莊超英一家四口住的房子非常擁擠,兩個正在長身體的孩子口糧都不夠,婆婆卻叫莊超英的侄子外甥去莊超英家蹭吃蹭住。
黃玲不同意,跟莊超英大吵了一架,因此加劇了跟婆婆的衝突。
莊超英也明白,這是母親在為難他,可是愚孝的莊超英還是選擇了默默接受,不肯站出來為黃玲和孩子說話。
還有一次,婆婆過壽,黃玲一家拎著雞和禮物去給婆婆過壽。
一大家子熱鬧鬧聚在堂屋聊天吃水果,只有黃玲在廚房忙前忙後煮飯燒菜。
最後上桌吃飯的時候,黃玲卻發現沒有自己的位子。
莊超英正要給黃玲騰個地方,婆婆卻叫黃玲帶著女兒去廚房吃飯。
礙於婆婆過壽,黃玲忍著沒有發作,帶女兒去了廚房。
莊超英當時不但沒為黃玲說一句話,還任由母親貶低黃玲。
回家之後,莊超英明知故問,問黃玲怎麼不高興,還說:“媽說你今天做的菜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