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最舒服的關係:保持界線感

你是否曾經覺得,自己的許多煩惱都與人際關係有關?
例如和家人、朋友、同事之間的矛盾,或是社交中的壓力和不安。
思忖其中緣由,很大程度來自邊界感的缺乏。
在《相處的藝術》中,作者羅蘭福特對於邊界感的描述是:
「人與人之間內心的自我界定,它不像身體上的邊界有一個特定的輪廓,但這種邊界感是在保護我們心理上處於一個舒適的狀態。”
人與人之間,再好的關係,一旦失去適當的距離,就會對雙方造成困擾。
來源:視覺中國
別人的邊界,勿觸
尊重他人的邊界,是人際互動中必備的修養。
在影視劇《雪花那個飄》中,陶自然的姑姑託了很多關係,為陶自然在上海皮鞋廠買到了一雙別緻的皮鞋,陶自然非常珍惜,一直捨不得穿。
當室友徐文麗聽到雜誌社請來了自己非常崇拜的林中圃林老先生時,在沒有經過陶自然的允許下,就穿上了陶自然的皮鞋去見偶像。
見面後,雜誌社負責人誇獎徐文麗的穿搭,特別提到了皮鞋,徐文麗脫口而出皮鞋是自己家人託人買的。
回去之後,陶自然知道徐文麗沒有經過自己同意,就穿走了自己非常珍惜的皮鞋後,非常氣憤,要求徐文麗賠償,徐文麗也沒有辦法賠償,兩個人的關係因此受到影響。
沒有邊界感的行為不僅給人帶來困擾,還會造成誤解和傷害。
行為有度,既是對他人的尊重,也是對情感的負責。
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當我們選擇不干涉其他人的課題時,我們內心的困擾會減少很多。”
沒有一個人會喜歡別人對自己指手畫腳,沒有界線和分寸,只會給他人帶來煩惱和不便。
在熱門影集《玫瑰的故事》裡,筆耕不輟學的莊國棟爸爸有句話說得很好。
「什麼叫尊重?允許他人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說話,不指責、不干涉、不強迫別人接受你的觀點,這叫做尊重。”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你不能要求每個人都活成你所希望的樣子。
掌握好分寸,不觸碰別人的邊界。
人際互動中降低控制欲,把握好分寸,才能在人際互動中更加得心應手。
來源:視覺中國
自己的底線,堅守
著名心理治療師蘇珊福沃德說:
“每個人的內心世界都有特定的秩序,建立心理邊界並不是自私,而是讓你的事情歸你,我的事情歸我。”
在電影《熱辣滾燙》中,樂瑩和爸爸討論分蘋果的橋段讓人印象深刻。
樂瑩問爸爸:“爸,如果你有兩個蘋果,一個大的,一個小的,朋友向你要,你給哪個?”
樂瑩爸爸說:“朋友要啊,那給大的唄,你呢?”
樂瑩回答:“之前,我兩個都給。”
樂瑩爸爸說:“那我女兒肯定是朋友多。”
樂瑩苦笑:“沒有,朋友都覺得我不愛吃蘋果。”
樂瑩爸爸問:“所以現在不給了?”
樂瑩回答:“現在,看心情。”
善良如果沒有“底線”,別人只會認為這是理所當然。
《繁花》裡的爺爺說:“寬容是對自己涵養的修煉,偶爾計較是告訴別人我不傻,前者是格局,後者是底線,我有不傷人的教養,但不是你傷我的理由!”
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