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吃飯習慣,暴露了你的內心

在宋代,一般人的生活並非都是嫻雅的,生活的雞零狗碎、柴米油鹽也讓他們苦惱,開店的人,甚至要努力到入夜星起才收市休息。只有食,才是最真切的生活。在好好吃飯中,他們擁有了認真生活的能力。
——物道君,《讀者》(校園版)2024年第12期
奧斯卡得獎電影《千與千尋》中,有一幕觸動人心的經典場景:
千尋的父母在小吃攤狼吞虎嚥地吃東西,吃著吃著變成了兩頭豬,喪失自我意識,淪為待宰牲畜。
很多觀眾試圖解讀這一幕的涵義。
有人說,他們變成豬,是因為吃東西沒問過攤主,沒禮貌;
有人說,這是在隱喻吃太多不好;
還有人說,他們不該只顧自己舒服快樂,吃來歷不明的食物…
無論哪種解讀,都跟「進食」有關。
心理學家佛洛伊德認為:貪吃是一種自我滿足方式,顯示個體的心智發展停留在幼年時期。
其實不只貪吃,厭食、挑食、邊吃邊玩……這些異常進食行為背後,都反映了我們內在的困頓和癥結。
一個人如何進食,反映了他如何看待自己。透過自己的飲食習慣,我們可以認清自己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吃東西左顧右盼,是因為焦慮緊張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所長王立平說:“動物界吃東西會左顧右盼、躲避捕食者;人類吃東西左顧右盼,同樣也是出於本能的警惕和防禦。”
所謂“出於本能的警惕和防禦”,其實就是指焦慮和擔憂。
很多小孩喜歡一邊吃一邊玩,很多大人也喜歡邊吃邊看手機,其實,這些習慣背後,藏著一份尚未消化的緊張與焦慮。
一個女孩在網路上吐槽:跟別人一起吃東西時,注意力全在別人身上,根本不知道自己吃了什麼。同一家店,第一次吃食不知味,第二次獨自去,才發現原來這麼好吃。
為什麼不知道自己吃了什麼?因為邊吃邊思考“下一句該說什麼”,會導致內心因焦慮而緊張,味蕾在緊繃中逐漸麻木,沒辦法好好分辨食物的味道。
有心理學家研究了焦慮對進食的影響,結果發現:無論我們是否意識到自己正在受焦慮影響,焦慮都會抑制我們對甜味等好味道的感知;如果我們意識到自己很焦慮,焦慮還會增加我們對苦味等壞味道的感知。
也就是說,人們在焦慮時,很難集中註意力好好享受食物,食物本身的美味會大打折扣,人也會有更多左顧右盼、坐立難安、注意力分散等表現。
例如,我們常常在不經意間做出類似行為:
吃飯總是端著碗走來走去,總覺得坐著吃飯不安心;
吃飯時必須看劇、刷手機,總覺得不這樣做,就放鬆不下來;
吃東西心不在焉、東張西望,總覺得心裡有東西堵著,怎麼吃都不舒坦…
英國哲學家赫伯特說:“歡樂的氣氛能使一盤菜變得像一個宴會。”
所以,不要把焦慮帶到餐桌上,放鬆下來,好好吃一頓飯。 就算是粗茶淡飯,也能吃出「滿漢全席」的快樂體驗,這會為我們重新帶來活力,也會為黯淡的生活注入生機。
嚴重厭食,是為了獲得安全感
紀錄片《是壞情緒啊,沒關係》中有個小女孩雯雯,小學時遭受霸凌,導致嚴重厭食。
她把同學欺凌自己的原因,歸咎於“不夠討人喜歡”:“只要我瘦下來,就會有更多人喜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