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不長壽,先看體重?上了60歲,體重最好多少?醫生告訴你答案

人到花甲,天冷怕風,天熱怕曬,身體這個“老機器”,一不留神就出點小毛病。許多人退休之後,最關心的事情就變成了——“我這個體重還合適嗎?”
鄰裡聊天常聽到:「老李瘦了,精神頭也差了。」又:「老張胖了,血壓漲了。」那問題來了:60歲以後,到底開關才算健康?是不是越瘦越長壽?
我們今天就好好分手分手這件事。
其實,瘦一點兒就健康?真不是那麼回事!
有些人一到老年就像著了魔,天天稱體重,怕多吃一口就胖,恨不得瘦成這樣閃電 。你知道嗎? 《柳葉刀》早在幾年前就曾有研究指出: 60歲以上族群,體重(BMI)在24到27之間,可以相反最低 。
這聽起來有點顛覆常識對吧?但事實是:此時適當「豐腴」一點兒,反而更抗病、恢復快、生活品質高 。
那些瘦得像竹竿的老人,動不動就感冒、低血糖,走兩步還喘。反倒是「圓潤」但不積分腫脹的老人,冬天順利著涼,量也好,走路帶風,精神頭十足。
胖一點好,但別胖過頭,胖到哪都喘
那天回來,胖也不是越胖越好,胖得太過,就成了「病態的富態」。肚子圓得像鼓,爬樓梯爬兩節就氣喘吁籲,晚上睡覺還打呼嚕打得山響 ,這不是“福相”,是危險信號。
中醫講“脾為後天之本”,脾主運化,年輕人大了脾氣虛,吃進去的東西容易變成痰濕,脂肪駐在腹部、內臟、血管裡,就像屋子裡堆滿雜物,走路都彆扭 。
西醫也有說法,內脂肪過多與肥胖、糖尿病、脂肪肝都關係緊密 。中國營養學會發布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明確指出: 腰圍超過男性90厘米、女性85厘米,要小心了 。
體重多少才合適?別猜,用這個公式一算就知道
別再胡思亂想了,來,我們用一個簡單的計算法。首先建議的BMI範圍是24~27之間最理想 ,根據這個範圍,60歲以上的人可以用下面這個方法:
體重(公斤)÷身高(公尺)的平方=BMI
一個身高1.6公尺的老人,體重在61公斤到69公斤之間,基本上就達到「黃金平衡區」。低於這個範圍,容易體力不支;在這個範圍,心血管就要吃不了。
這只是個參考,具體還得看被截取量、基礎消耗、是否有慢病相關 。如果你確實、被截取多點,BMI高一點也沒關係;如果肚子光是脂肪,那就得小心了。
為什麼成長一大,體重變得如此重要?
年輕胖點瘦一點,還可以靠支撐著。但60歲以後,人的時候的抽取量開始以每年1%~2%的速度流失 ,這可不是鬧著玩的。
被切除了,身體就像沒了樑柱,容易跌倒、骨折,緩慢。而脂肪多了,又壓迫內臟,可能作用,三高接踵而至。
老年人的體重,其實是一種「平衡術」 ——太輕,表示營養不良或肌肉少症;太重,意味著脂肪過剩、慢病纏身。 這就像炒菜放鹽,多一點鹹,少一點淡,剛剛好的才是好味道。
生長的根,生在生活裡
很多人一胖起來就怪遺傳。確實,遺傳佔了風險的30%左右 ,但更多時候,是民間「養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