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化辨證施治!肺部、神經、腸胃、關節 4 大類新冠後遺症的中醫解方

其他症狀: 肌肉易痠痛、夜尿、心律不整、多系統發炎症候群等。
兒童也會有長新冠嗎?台灣研究常見出現疲憊、喘促、胸痛等症狀
根據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的「兒童後新冠特別門診」統計,兒童感染新冠後,最常出現的前 15 大長新冠後遺症依比例為:
疲倦、缺乏活力:44%
喘促:38.5%
胸痛:34.1%
因體力下降,而限制活動:33%
記憶力、注意力、思考不集中:31.9%
心悸:31.9%
新的耳鳴 (或更嚴重):31.9%
睡眠不順暢(比感染前更嚴重):27.5%
作惡夢:23.1%
食慾降低:22%
腹痛:17.6%
體重減輕或增加(大於 3 公斤):17.6%
拉肚子:15.4%
頭痛 :15.4%
焦慮、擔心:14.3%
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後新冠門診15種本土症狀追蹤分析。
如果家中有兒童與青少年剛從確診康復,家長可以如何照護?賴琬郁鼓勵:「照顧者多陪伴、多傾聽,可以緩解後新冠後遺症對孩子心理的負面影響,到戶外活動曬曬太陽,仍是轉移注意力、恢復好心情的方法。」
有長新冠該去哪些醫院就診?全台醫院名單一次看
衛福部從 2021 年底起共同推動「 COVID-19 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計畫 」,鼓勵民眾若出現長新冠卻不知道該怎麼辦,整合門診能提供較完整的評估。
部分染疫康復者可能在身體與心理各層面出現諸多症狀,需要跨科就醫,降低對個人、家庭、工作等負面的影響。此計畫重點在於,讓確診解除隔離後 6 個月內康復者,經主責醫師專業判斷收案,接受跨科別「整合門診」或「住院整合照護」服務。
為何長新冠更仰賴中醫調養?中醫師揭 4 大長新冠類型及治療方式
新冠肺炎屬於中醫的「疫病」範疇,一但過了急性感染期,猶如大病初癒,體內虛勞病徵還無法恢復所致。 三軍總醫院中醫部主任黃怡嘉指出,中醫會針對傳染病感染加強後續恢復期。根據不同體質、病症需要調理的器官與系統不同,「有的人心臟弱、有人腸胃比較差,那該部位的後遺症也比較多,更需要留意保健與調養」。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吳柏鋒強調,就中醫治療方針來說,會根據患者的體質辨證,給予個人化的對應藥物,以達到最理想、合適的治療效果。特別歸納出常見 4 大長新冠類型及中醫常見治療方式:
類型 1:腹痛、腹瀉、食慾不振
病毒攻擊消化道神經叢,可能造成胃腸蠕動調控不佳。吳柏鋒進一步說明,中醫認為屬於脾胃氣虛,且常伴隨濕濁寒痰,中藥可用參苓白朮散、胃苓湯來加減處方。賴香君表示,食物方面,需避開炸物、辣味、重鹹,以免增加腸胃負擔。少量飲用黑糖薑茶,或食用四神湯料理,也能幫助恢復食慾,提升消化道運作效能。
類型 2:咳嗽、呼吸喘、心悸、疲勞、口乾
吳柏鋒指出,病毒進入呼吸系統,造成組織黏膜發炎、纖維化,即外感風熱侵襲,熱太過而傷陰,治療宜滋陰潤肺、清熱祛瘀為主,可用生脈飲、沙參麥冬湯加減處方,日常飲食可吃些銀耳蓮子湯、冰糖燉雪梨來幫助改善。賴香君提醒,食療則建議用紅景天、西洋參、麥門冬、百合、銀耳、桑葚等較佳。仁安堂中醫診所中醫師李俊儀則呼籲,生活勿太過疲勞,不要熬夜;飲食清淡,忌吃麻辣和過鹹 食物,少吃油炸類。
類型 3:焦慮、憂鬱、睡眠障礙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醫師賴香君解釋,此類型為肝鬱氣滯型患者,容易有憂鬱、焦慮、失眠,以及時常有梗咽感等症狀,中醫常用方劑為「加味逍遙散」、「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加減,食療則建議用薰香草、玫瑰、陳皮、佛手等泡茶飲。睿鳴堂中醫診所中醫師王心眉表示,通常情緒緊繃時,胸口會鬱悶、眉頭會深鎖,可藉由穴道按摩來改善。
類型 4:注意力不集中、頭暈、記憶差、失眠
吳柏鋒提到,研究顯示,病毒可能造成腦神經、腦血管的輕微缺氧損傷所致。中醫認為,出現這些症狀是腦損失清、心神不寧、清氣不升的表現,可應用益氣聰明湯、定志丸、天麻、石菖蒲等中藥治療。 食療則建議用黃耆、黨參、天麻、肉蓯蓉等較佳;亦可搭配針灸百會穴、神庭穴、神門穴來幫助改善。另外,中醫師建議,勿過勞、過度用腦,讓大腦好好放鬆休息。
該如何避免長新冠發生?
若要預防長新冠發生,就要避免染疫時發生中、重症,因此若高風險族群染疫後還是輕症時,建議服用口服抗病毒藥物,避免病情惡化。若是年輕族群且不適用口服抗病毒藥物族群,症狀嚴重時建議及早就醫,輕症者則可服用清冠一號或退燒、解熱鎮痛等能改善症狀的藥物。
而透過適當飲食攝取也能降低長新冠發生,《Biomolecules》期刊研究發現,研究表示,透過維生素 D、鋅、硒和鎂等因子可阻止病毒複製並保護人體細胞免受到新冠病毒的傷害,近一步避免組織損傷、同時也可防止腸道菌群失調,另外,維生素 B 群也可幫助免疫調節、促進新陳代謝。 鎂在細胞分裂和分化的細胞週期中有重要作用,對於心臟功能、血管張力、防止血管收縮以及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相當重要,根據研究顯示,缺乏鎂可能是與長新冠疲勞症狀和肌肉疼痛的原因之一;至於硒可以防止對新冠病毒感染的過度炎症反應、鋅則可以促進 T 細胞和 B 細胞的形成,減少氧化並調節免疫力。
3 種類型康復者最容易出現「長新冠」!從體質區分讓治療更有效
隨著疫情大流行過後,民眾染疫過後若出現長新冠的問題都會尋求中醫的幫助,尤其中醫治病講究「體質」的概念,不同的體質容易得到不一樣的疾病並產生不同的表現,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中醫科賴博政醫師表示:「有 3 種體質康復者最容易出現長新冠,從區分體質來治療效果更佳。」
體質差異治療長新冠方式大不同
目前新冠確診康復後,有中長期的症狀皆統稱「新冠後遺症」或「長新冠」,賴博政表示:「病人多以咳嗽 、喉嚨痛、流鼻水打噴嚏、腹瀉、肌肉痠痛為主要表現, 有三種體質的病人最容易出現長新冠,分別為氣虛、陰虛、痰瘀,必須區分體質對症下藥。 」
一、氣虛體質 :容易出現氣短、呼吸時需大力呼吸,隱隱胸悶,倦怠疲勞,稍微活動後就容易喘促。這類民眾心肺功能通常比較弱,一旦受感染後自我恢復力都較慢,病程也比較久,且因容易耗氣,
造成肺部功能得消耗,因此會用如北沙參、西洋參、山藥、晉耆、桑葉等補氣、加強肺部功能的藥物,幫助受損組織的修復。
二、陰虛體質 :容易化熱、局部化火發炎,也就是指染疫後期在病毒尚未完全被消滅時,在身體局部較容易產生輕微發炎反應,容易心情煩躁、夜間怕熱,頭暈耳鳴 、口乾舌燥、咽中隱隱作痛、失眠健忘、記憶力減退、腰膝痠軟。
因此會用甘寒滋陰的藥物,如玉竹、生地黃、天門冬、女媜子、百合等滋陰潤燥的藥物,清除體內多餘的發炎物質。
三、痰瘀體質 :常見胸悶咳嗽,痰聲重濁,疼痛長時間不癒,刺痛固定,常感麻木、容易造成循環不順,這類患者容易產生血栓 ,造成繼發性的疾病,因此多會使用如丹參、赤芍、栝蔞實、絲瓜絡等除痰化瘀的藥物,幫助體內代謝廢物移除,強化循環,幫助身體恢復。
長新冠反覆發作未痊癒!從五大面向觀察起
賴博政分享近期臨床遇到的個案,一名 45 歲陳小姐確診新冠肺炎時,出現發燒 、喉嚨劇痛,痛如刀割的症狀,經治療解隔後,雖已為陰性,但仍反覆咳嗽不止、咽中有痰無法咳出,及常常會突然感覺鼻腔深處有搔癢感,影響生活品質也引起旁人異樣的眼光,令她十分憂鬱及焦慮,又睡不安穩常驚醒,影響隔天精神體力,還好經過中醫治療後大幅改善症狀,再進行一週的身體健康調理,再度回診時已表示完全康復,且睡眠充足、元氣飽滿。
中醫區分長新冠五大症狀類別為上呼吸道症狀、精神症狀、皮膚症狀、肌肉關節症狀及其他,若「長新冠」反覆發作未痊癒,應盡快就醫治療,不要隨便聽信來路不明的處方、偏方補品,民眾不妨從五大面向觀察起。
上吸道症狀:久咳不癒、鼻塞流鼻水、呼吸困難 、胸悶緊痛、心悸易喘等。
精神情志症狀:睡眠障礙 、情緒緊張、憂鬱焦慮、專注力下降、記憶力減退、腦霧、體力變差、疲勞容易倦怠。
皮膚症狀:紅疹、斑塊、皮膚搔癢、掉髮。
肌肉關節症狀:肌肉痠痛、關節疼痛、腰酸背痛。
其他:糖尿病 、甲狀腺炎、代謝異常、腎臟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