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人生最大的成熟,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電視劇《歡樂頌》熱播期間,顏寧的學生追劇後來問她:
“您看安迪的社會地位沒有您高,工作卻比您輕鬆,賺錢也比您多,您的心理平衡嗎?”
顏寧笑著反問道:“那你覺得安迪就一定比我幸福嗎?難道金錢是衡量幸福的唯一標準嗎?”
學生搖搖頭,但仍然困惑:“可是跟她一比較,我還是覺得對您不公平。”
顏寧接著說道:“任何人來到世界上,都只有幾十年的時間。
想明白自己想過什麼樣的人生,按照自己的意願活出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我不喜歡和他人比較,毫無意義,我只專注於如何活好我自己。”
在現實中,顏寧恪守“不比較”的幸福秘訣。
滿足於當下擁有的工作生活條件,循著自己的軌跡,把生活過得淡然從容,簡單幸福。
人生不是與他人的比賽,生而為人本各有差異一,沒必要把自己和別人比較,一爭輸贏。
最聰明的活法,就是在自己的節奏裡過好一生。
不盲目比較,不仰望別人。
正如作家中村恆子所說:“別人有別人的生活,自己有自己的軌跡。”
只要自己不斷前進,逐漸接近、成為那個“理想的自己”就好。
你的人生從來不是別人賦予的,而是你自主選擇的。
接納你自己,人生才能自主做改變
作家簡媜說:
“人是追求完美的動物,而完美只是激勵人懷有向上意志的信念而已,人生的基礎結構無法得出完美。”
我們每個人本不完美,都各有缺點和不足,也都會煩惱和苦痛。
面對不完美時,有人焦慮、不安、痛苦,甚至會討厭自己、懷疑自己的價值。
但也有人誠實地認清事實後,坦然接受,並以其為契機做出自主改變。
書中,青年不善與人交往,在與他人攀談時總會覺得不自在,擔心表現不好,他很討厭那樣的自己。
而他的朋友Y先生則是一位性格非常開朗陽光的男士。
即使和陌生人也能侃侃而談,經常能把周圍的人逗樂,大家都非常喜歡他。
青年很羨慕Y先生,希望自己能變成像他那樣的人。
於是青年向哲人請教如何才能成為Y先生。
哲人反駁了青年,你只是你,不如悅納自己,再看要不要改變。
接著哲人拿自身為例,他身材矮小,只有155厘米,遠低於正常的男性身高,而且長相也醜陋。
他曾為此苦惱:“如果我再長高20厘米,哪怕只是10厘米,一切都會不同,我就更幸福。”
朋友卻斷然回他:“長高幹什麼呢?你有讓人感覺輕鬆的本事啊!”
哲人恍然開悟,正因為矮小,他能給人輕鬆感,讓對方放下警惕心理。
自我接納後,哲人在主觀上做出價值轉換,把矮小變成了好處,他就再也不為身高煩惱。
我們常自造“完美自我”的幻象,以此對抗不完美的現實,卻不知人生因為不完美,才會真正完美。
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說到:
“每個人都會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過的蘋果。有的人缺陷比較大,正是因為上帝特別喜歡他的芬芳。”
的確,不完美又何妨?不完美,才能從裂痕中照見陽光,也才能活成獨一無二。
承認和接納不完美的自己,擁有完整的人生,才是最值得的事情。
這也是阿德勒提出的“自我接納”主張,接納自己的平凡和能力不足,才能更可能認清自己,改變自己。
努力讓60分的自己通過不斷地努力去接近100分,而不是為自己得不到100分找藉口。
如此境隨心轉,只要自己改變了,世界就會改變。
這一生,我們既要努力“追求”更好,又不過分“苛求”完美;
既要努力成就“不凡”,也不拒絕接受“平凡”。
寫在最後
知名心理學家徐秋秋說:“每個人的生命,都是一場傳奇。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得到的最好禮物,就是自己和自己的人生。”
你自己的人生,應該由自己主導,並自負全責。
不必羨慕誰,也不討好誰;不必活給別人看,也不怕被討厭。
我們本該成為最真實的自己,過最真實的人生。
即便平凡、不完美,你都是獨一無二的限量版!
我們終其一生,也是為了成為那個最獨特的自己,而不是偽裝成一個完美的別人。
點個「關注」 ,願你我都擁有被討厭的勇氣,自由真實地成長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