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凡是讓老人獨自生活,自己忙碌事業的子女,大多活成了這樣…

兩代的「圍城」:
住在一起是孝順,還是枷鎖?
許多年輕人為了更好的生活,選擇了去城市打拼,買房子定居、結婚生子。
有了一定的經濟能力後,一部分子女就會把留守老家的父母接到城市和自己同住。
那些離開自己家鄉,跟子女團聚、照顧晚輩的老人通常都被稱為「隨遷老人」。
或許在外人眼中看來,那些被接到城裡的父母都是去跟兒子、女兒享福的,可現實是很多老人無法融入城市生活,導致他們精神壓力過大、焦慮不安……
北京大學《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報告顯示:
中國老年人比年輕人更容易憂鬱,60歲以上人口中有40%顯示出較高程度的憂鬱症狀。
導致老人憂鬱的三大誘因往往在於:精神空巢、老年隨遷、長期壓抑的情緒得不到紓解。
事實上,許多隨遷老人即使尚未患病,也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焦慮。
前兩天,在網路上看到一個真實故事,感觸頗深。
小陳為了方便照顧獨守老家的母親,去年將母親接去廣東同住,可不到半年時間,雙方就為回老家這件事吵得面紅耳赤。
小陳母親情急之下,吼道:
我這病就得去人多的地方,熟悉的鄰裡讓我有安全感,再不回去我只能等死了。
前幾年,小陳的父親過世,母親確診輕度憂鬱症,透過吃藥病情減輕了許多。
但自從去了大城市,雖說離兒子近了,可小陳平時要忙工作,還經常加班,白天基本上都是母親一人在家。超市和家兩點一線,語言不通,讓小陳母親愈發痛苦。
小陳也覺得委屈,為了方便照顧母親,能及時帶母親去醫院積極治療,這才將母親接到身邊,誰料自己最後反而沒落下好。
這不由得讓人思考,父母和子女住在一起到底是孝順,還是枷鎖?
央視主持人撒貝寧曾在節目中表示:
不要隨便把父母接到身邊,那不是孝順。
撒貝南和妹妹都在北京生活,父母在武漢老家,二老時常說掛念子女。
他便把父母接到北京,可漸漸才發現:父母反而失去了原有的快樂。
後來,他才明白,父母從熟悉的家鄉,來到陌生的大城市,被迫失去熟悉的生活環境和熟絡的人際關係,他們就會變得手足無措和沈默寡言。
除此之外,老人和子女生活習慣的差異、消費觀念的不同、教育理念的相斥,也會導致矛盾不斷積攢,不利於家庭和睦。
正如近期熱門影集《六姊妹》中的何家麗,她為了方便照顧母親和奶奶,搬到母親家住。
母親不覺得幸福,反而處處埋怨她,覺得她做的飯菜不合胃口,甚至覺得她要霸占自己的房子。
阿麗對丈夫哭訴:“自己一片丹心,還要被嫌棄。”
不管你承不承認,那些和老人同住,全心照顧的子女,常覺疲憊還被埋怨;
而讓老人獨自生活,自己忙碌事業的子女,子女更輕鬆,老人也更自在。
父母和子女最好的關係是:
雙方都獨立,相處不費力
教育界有一個觀點是:不要太在意你的孩子。
意指父母過多的關注,過度的介入只會限制孩子成長。
這個道理在成年子女和父母身上也同樣適用。
不要太在意你的父母,不是身為子女對父母不管不顧的冷漠自私,而是給予彼此空間的高級孝順。
打著為父母好的旗號,強行干涉父母的生活,才是對他們最大的不尊重。
叔本華說:
人就像寒冬裡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會覺得刺痛;離得太遠,又覺得寒冷;人必須保持適當的距離才能過活。
父母和子女最好的關係,就是雙方都獨立,相處才能不費力。
看過一位86歲北京大媽的訪問。
大媽有三個孩子,兩個女兒、一個兒子,包括女婿和媳婦,工作很好,也都非常孝順。
老伴離世10年了,但她都堅持一個人住,絕不和兒女一起生活。
她覺得自己去兒女家住就像是“插班生”,待著沒有自己家舒服,孩子有她家鑰匙,平時給她買的東西放在屋裡就好了。
大媽認為,少管閒事,不生氣不急,兒女過他們的,自己管好自己,就能活得輕鬆。
聽完大媽這段話,覺得大媽活得太通透了。
正如尼采所說:
父母和子女就像兩座山峰,彼此獨立卻共享同一片天空。
成熟的親子關係,是父母和子女輪流站上舞台,輪流坐在觀眾席,在彼此的人生劇場裡留出舒適的觀看距離。
梁啟超平日會和朋友在家中討論時事。
然而,家中年邁的老父親卻無法接受這些新潮思想,不滿情緒溢出心頭,這讓梁啟超左右為難。
在了解父親的心思後,他沒有選擇和父親爭辯,而是專門為父親打造了一個獨立的庭院。
這樣一來,父親就能按照自己的習慣過小日子,從此那些不滿情緒也在家裡銷聲匿跡了。
要知道,分開不等於不孝,距離不等於冷漠。
現實生活中,有的子女雖然常年在父母身邊,但他們可能從未註意到父母的情感需求和情緒變化。
比起待在身邊只會玩手機的子女,父母更需要能陪他們聊天的兒女;
比起丟給父母智慧型手機的子女,父母更需要教導他們如何使用手機的兒女。
人老了,不一定要住在一起才是孝順,真正的孝順是生活上幫助父母、精神上支持父母。
時刻牢記:
親情裡最好的模樣,是適當參與對方的生活,默默守護對方的脆弱,盡力成全對方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