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最大的悲哀,就是一輩子都沒搞懂這幾件事
![媽媽最大的悲哀,就是一輩子都沒搞懂這幾件事](/photo/articlePhoto/162987/photo_16298720250211113711.jpg)
等到蘇敏上班有了工資後,丈夫要求和她“AA制”,而且平日里照顧老人孩子、操持家務等事情也全部落在了蘇敏的肩膀上。
為家庭辛苦付出了這麼多,但丈夫沒有表達過任何關心和理解,甚至動不動就辱罵和打壓她。
蘇敏在外面和熟人閒聊幾句,會被丈夫指責:“哪有那麼多話要說?”
蘇敏隨意地在凳子上坐著,也會被丈夫挑刺:“你這是什麼姿勢,像個女人嗎?”
在丈夫看來,蘇敏做什麼都不對,連說話、呼吸都是錯的。
蘇敏覺得自己活得很壓抑,有次和丈夫爆發激烈的衝突,她情緒失控,往自己胸口捅了三刀。
終於,在56歲那年,她決定逃離丈夫,為自己活一次。
她一個人開車從河南出發,開始了自己的旅行。
四年時間,她走過400多個城市。
見識了天地的廣闊,看過了無數美景,蘇敏覺得自己的人生豁然開朗,對過往的生活,也逐漸釋懷。
她發現,遠離丈夫之後,自己活得更自由、更享受自我了。
蘇敏說,自己是丈夫的妻子,但也是獨立的個體,她想要為自己而活一次。
林語堂在《蘇東坡傳》講:
“所有的婚姻,任憑怎樣安排,都是賭博,都是茫茫大海上的冒險。”
不管和誰結婚,都不要把所有期望放在對方身上。
活得清醒的媽媽,都懂得保持獨立生活的能力,為自己而活。
當你能夠不依賴別人,自己也能綻放光芒時,人生自然會走得更加順利。
媽媽一生最高級的活法
是懂得經營自己
1997年3月4日,楊綛的女兒錢瑗因病離世。
僅僅一年後,與她相伴數十載的錢麺書,也在北京溙然長逝。
走之前,錢鍺書留給楊綾的最後一句話是:“好好活。”
楊絳將這句話牢牢記在心上,即便獨自一人,也未曾有過一刻虛度光陰。
她沒有讓自己陷入悲傷的情緒之中,而是保持樂觀和平的心態,做好自己該做的事。
她花了大量時間在錢鍺書的書稿和筆記上,整理並出版了72卷《錢鉺書手稿集》。
對自己的身體狀況,楊絳也很注意。
在飲食上,她秉持著「食不過飽,飲不過量」 的原則,從不肆意放縱口腹之欲;
日常裡,她還會堅持鍛煉,經常練習八段錦,身體狀況一直保持在良好的狀態;
即使外面下雨,不方便外出,她也不會偷懶,而是在家走上幾千步,活動筋骨。
所以就算到了九十多歲,楊綛依舊能夠做到體態輕盈,不彎腰駝背,牙齒基本完好,看起來比同齡人更有精神和活力。
看了楊絳晚年的故事,就會明白:媽媽終其一生都是一個人,最重要的是學會經營自己,好好愛自己。
家庭治療師薩提亞在一首詩裡寫道:
你若不愛自己,你便無法來愛我,這是愛的法則。
因為你不可能給出你沒有的東西。
一個媽媽,只有先學會愛自己,才有能力愛家人。
你希望別人如何愛你,就要用何種方式愛自己。
來源:視覺中國
如果還不知道從何做起,不妨看看以下三點建議。
1. 堅持運動,投資自己的身體
作家梁鳳儀說:
“照顧你自己是真,自己不照顧自己,沒有人救得了你。”
健康是人一生最重要的東西,沒有健康,其他的都是空談。
而運動,就是保持健康最好的方式。
它能促進人體血液循環,及時沖走代謝廢物,增加營養素的輸送,讓身體充滿活力。
也能夠釋放內啡肽,讓人產生愉悅感,排解人的負面情緒,重新找回內心的平靜與安寧。
從現在開始,選擇一項適合自己的運動,不管是瑜珈、跑步,還是游泳、跳舞,只要堅持下去,總會有收穫。
2. 培養嗜好,開闊自己的生命
《人民日報》裡有句話:“唯有熱愛,可抵漫長歲月。”
心懷熱愛的人,對世界充滿好奇,不管什麼年紀,都有探索未知的興趣。
學會培養自己的嗜好,人生才會更開闊有趣。
不管是什麼領域,都可以勇敢嘗試:
喜歡美食的,可以上網多看看相關教學影片;
喜歡手工的,可以找一些相關的工作室來學習;
喜歡攝影的,可以先從最簡單的構圖和色彩學起。
只要全心投入,就會收穫長久的快樂與滿足。
3. 持續閱讀,提升自己的認知
演員韓雪在接受訪談時說:
“女性要終身學習,以應對生命的燃燒。讓自身增值,以追逐夢想。”
真正聰明的媽媽,都懂得保持學習的姿態,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活得清醒、通透。
讀書,就是獲取新知、增長見解最便捷的方式。
書讀得多了,你對世界和人生的認識自然也會慢慢改變。
作家伍綺詩在《無聲告白》中說: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媽媽這一生,很容易活在外界的期待裡,不只要做一個賢妻良母,還要當個好媽媽。
但不管在什麼時候,都不要忘記,在成為一個合格的妻子和媽媽之前,媽媽首先要做的是成為自己。
當你把注意力放在自身,不過度幹預孩子,不過度依賴婚姻或伴侶,懂得經營好自己,內心自然會更加豐富,人生也會更加如意。
願你跟隨本心,勇敢做自己,把生命活出最美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