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說:焦慮和憂鬱battle,贏的從不是它們,而是及時治療的你

醫生說:焦慮和憂鬱battle,贏的從不是它們,而是及時治療的你
value101 2025-07-15 檢舉

但這不是絕對的。長期未治療的焦慮症可能發展成“驚恐障礙”,頻繁發作時患者會以為“自己要猝死”,反而比輕度抑鬱更難維持生活;而有些輕度抑鬱患者仍能正常上班,只是內心痛苦。

 

三、從自殺風險看:憂鬱症的「致命性」更突出,但焦慮是「助力」

根據臨床數據,約15%的重度憂鬱症患者會走向自殺,而焦慮症單獨存在時,自殺風險雖高於一般人,但遠低於憂鬱症。這是因為憂鬱症的核心是“對生命的絕望”——患者覺得“痛苦永無止境,活著不如死去”,而焦慮症更多是“害怕死亡”,本質是想擺脫痛苦而非終結生命。

但要警惕「焦慮+憂鬱」的組合拳。約60%的憂鬱症患者會同時伴隨焦慮症狀,這時自殺風險會飆升。焦慮帶來的“坐立難安”會放大憂鬱的“絕望感”,讓患者覺得“既熬不過當下,也看不到未來”,更容易衝動行事。

四、從共病情況看:「雙病纏身」時,嚴重程度會「1+1>2”

焦慮和憂鬱很少「單打獨鬥」。約80%的焦慮症患者會在病程中出現憂鬱症狀,50%的憂鬱症患者會伴隨焦慮問題。這種共病狀態,會讓病情更複雜、更難治療。

例如,一個人先有焦慮,長期失眠、緊張,慢慢變得情緒低落、興趣喪失,發展成憂鬱;或者先有憂鬱,因「覺得自己沒用」而過度擔憂未來,引發焦慮。共病時,患者既受「持續擔憂」的折磨,也被「情緒低落」困住,社會功能受損更嚴重,治療週期也更長。

 

焦慮症和憂鬱症,就像心靈的兩種“創傷模式”,無法簡單判定“誰更可怕”。有人因焦慮反覆發作而崩潰,有人因憂鬱的「無意義感」而絕望;有人單獨患病就能被擊垮,有人即使共病也能透過治療回歸生活。

真正重要的是:別糾結“誰更嚴重”,而是專注於“信號”——當你持續兩週以上睡不好、吃不下、情緒低落,或總被莫名的恐懼包圍,影響到工作生活時,及時尋求專業幫助(心理諮詢師、精神科醫生)。就像身體生病要吃藥,心靈「感冒」了也需要治療,早幹預,才能少受折磨。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