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自卑的人,往往是因為這幾種童年經歷

心理學:自卑的人,往往是因為這幾種童年經歷
value101 2021-06-23 檢舉

那種羞恥不是家庭給自己帶來的,而是他們覺得自己與別人不同,自己的家庭是讓人看不起的。

尤其是有暴力傾向的家庭,讓一個人一生都生活在恐懼中。

小歡的父親就是一個喜歡打人的人,他的名言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必須把孩子打服氣。

她考得好了,父親會挑剔她別的毛病,把她打一頓。

她考得不好了,那更是給了父親理由,讓父親打她一頓。

甚至如果她的父母吵架了,兩個人打起來了,她都不知所措。

如果她不去勸架,父母會說她不懂事,看不出來大人在吵架嗎?

如果她去勸架,父母可能就會“混合雙打”,因為大人的事跟小孩沒有關係。

心理學:自卑的人,往往是因為這幾種童年經歷

 

後來到了談戀愛的年紀,小歡遲遲不肯戀愛。她不敢接觸優秀的男人,更不敢接受那些“看起來”脾氣就很大的男生。

而且她非常害怕,怕自己喜歡的男生,一旦知道自己的家庭狀況,就會嫌棄自己。

她的家庭,是她的羞恥感,也是她最自卑的地方。

除了暴力的家庭,還有父母有婚外情的家庭,父母遺棄孩子的家庭,都會給一個人帶來自卑感。

因為他們的身後空無一人,他們沒有自己的家。只能永遠守著孤獨,不敢走近任何人。

3、貧窮的家庭,是一生的匱乏

電視劇《小捨得》中,米桃的父母是鄉下進城打工的,即使米桃非常優秀,可是她卻非常自卑。

尤其是第一次去歡歡家的時候,她看到歡歡一家人其樂融融,而自己的媽媽要給人家當鐘點工,盡心盡力地伺候。

她看到歡歡有穿不完的公主裙,而自己卻只能懂事地說,自己不喜歡,因為顏色淺髒了不好洗,因為尺寸正好明年就不能穿了。

心理學:自卑的人,往往是因為這幾種童年經歷

 

沒有人願意貧窮,可是也沒有人能否定,貧窮帶給一個人的是自卑。

他們從小的生活,就是顛沛流離的,衣食尚且剛剛能達到溫飽,安全感這種東西更是奢望。

而且對於慾望這種東西,他們都是壓抑的。

看到喜歡的東西,必須說服自己根本不喜歡,告訴自己那個東西根本不值錢。

因為他們買不起,所以乾脆不能讓自己有慾望。

即使長大之後,他們有了錢,依然無法擺脫這種自卑感。

他們會覺得,我們父母都沒有用過這麼好的東西,我怎麼能用。他們會首先考慮的是,這個東西的實用性,而不是自己喜歡不喜歡。

這樣貧窮的生活模式,導致一個人不敢面對自己的內心。他們覺得慾望是羞恥的,消費就是浪費。

帶著這樣匱乏感長大的人,也很難融入群體。他們很怕自己露怯,很怕別人看出自己的窘迫。

心理學:自卑的人,往往是因為這幾種童年經歷

 

原生的自卑,會跟著一個人長大一生。

也許有人認為,成年之後的人生,都是自己走出來的,與原生家庭沒有關係。

但實際上,成年之後的心理,都是對童年的複制。

小時候沒有被好好愛過,沒有被好好滿足過的孩子,一生都無法被滿足。

除非接受正規的治療,療愈自己的心理創傷,否則可能永遠都面對自己的自卑。

願你走出半生,能夠與自己的自卑和解。

 

 

 

喜歡這篇文章嗎?

按個讚吧,不會令你失望!

已經讚了

標籤:

  分享這篇好文給親朋好友!